暮春的北京,微風輕拂,綠柳依依,似是在與堤岸相擁低語;繁花競相綻放,吐露著馥鬱芬芳,渲染出一幅綺麗的畫卷。在悠揚婉轉的馬頭琴聲與遼遠深邃的蒙古族長調中,一場跨越千里的“北疆之約”——興安盟“兩區一窗口”建設成就展示交流活動,于4月29日在2025北京中華民族文化周啟動儀式上緩緩拉開帷幕,就此開啟了一段為期5天的京蒙深度對話之旅。
興安盟展區入口
文化交融:草原與園林深情相擁
4月29日,北京園博園陽光劇場內座無虛席,一部展現北疆壯美風光的宣傳片吸引了眾人的目光。螢幕中,興安盟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的纍纍碩果逐一展現,現場觀眾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這些精彩瞬間。
園博園內播放興安盟宣傳片
隨著興安盟烏蘭牧騎隊員手中的馬頭琴悠然奏響,旋律如潺潺溪流,流淌在每一個人的心田。身著盛裝的《草原歡歌》舞者在舞臺上盡情翻飛旋轉,她們的舞姿輕盈靈動,仿佛將首都市民帶入了廣袤無垠的科爾沁草原,讓人們在京城之中也能感受到草原的遼闊與奔放。
興安盟烏蘭牧騎現場演繹馬頭琴
在京蒙協作小使者證書頒發儀式上,兩地青少年代表手捧著精心準備的紀念禮物,緩緩走上舞台中央。他們眼神清澈而明亮,互相交換禮物,抬頭對望的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恰似京蒙協作的友誼之花在無聲中悄然綻放。
京蒙協作小使者互換紀念禮物
步入興安盟“兩區一窗口”主展區,一座蒙古包造型的展廳別具一格,宛如一顆鑲嵌在現代都市中的草原明珠。非遺傳承人坐在展廳中央,手中的銀針在綢緞上游走,蒙古族刺繡的芍藥紋樣漸漸成型,一針一線間都蘊含著草原兒女的深情與智慧。興安盟大米的醇香與鮮食玉米的清甜在空氣中交織瀰漫,仿佛一場嗅覺盛宴,讓遊客們垂涎欲滴。
蒙古包造型展廳別具特色
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白狼林俗樹皮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艷紅,熱情地向遊客們介紹著這項獨特的技藝。“白狼林俗樹皮畫以白樺樹皮、松樹皮、苔蘚等為原料創作,它不僅是阿爾山林俗文化的傑出代表,更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樺樹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的聲音清脆而堅定,傳遞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與傳承的責任。
非遺傳承人向遊客介紹樹皮畫作品
實踐創新:搭建展示民族事業的首都之窗
在電影展映環節,電影《守望相思樹》的播放引發了現場觀眾的熱烈反響。這部取材于邊防軍人真實故事的影片,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興安盟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輝煌成就。作為我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誕生地,這片紅色熱土始終挺立著維護民族團結的精神界碑。
展映電影《守望相思樹》
而今,當“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盟”的榮譽與“兩區一窗口”建設目標相遇,新時代的興安盟正以“示範盟建設”為有力抓手,在首都搭建起全方位展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優越性的窗口。
興安盟烏蘭牧騎在北宮鎮開展巡演
在豐台區北宮鎮,興安盟烏蘭牧騎的隊員們深入四個社區,將舞臺搭在了百姓的家門口。他們用精彩的表演拉近了與北京觀眾的距離。興安盟烏蘭牧騎創作演出中心主任白偉光發現,北京觀眾不僅能聽懂呼麥的蒼勁,更能品味長調的悠揚。“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這句印在巡演手冊扉頁的話,在演員與觀眾的互動中得到了鮮活的印證。
演員與觀眾互動
當社區舞蹈隊即興加入安代舞行列,歡快的舞步在大地上跳躍;當蒙古族長調與京劇唱腔在暮色中共鳴,激昂的旋律在夜空中回蕩,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圖景愈發清晰,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也更加緊密。
時代答卷:北疆樣板彰顯家國情懷
站在北京園博園的高處俯瞰,佔地320平方米的興安盟展區宛如一顆璀璨的紅寶石,鑲嵌在首都的文化版圖之上。這裡既有“興安産安心選”綠色農畜産品的品質承諾,彰顯著北疆大地的物産富饒,也有“非遺 +文創”的産業創新探索,展現出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無限可能;既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研究成果展示,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責任擔當,也有“京蒙協作二十余載”的動人故事,訴説著兩地攜手共進的深情厚誼。
挑選沙果幹
北京市民張永在遊覽興安盟展區後感慨道:“興安盟不僅送來了草原的問候,更帶來了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北疆答卷。”簡短的話語,飽含著對興安盟的認可與讚譽,也體現了京蒙協作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文化周的帷幕緩緩落下,但留在京城記憶裏的,不只是奶食的醇香、刺繡的精美,更是一個民族地區以“兩區一窗口”建設服務國家戰略的擔當。從創建示範盟到打造樣板區,從守護北疆安寧到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民族故事,興安盟懷著“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處處爭先創優”的進取心,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壯闊征程中,譜寫著激昂奮進的新時代讚歌。
遊客品嘗科右前旗特門郭勒羊肉串
這場跨越千里的文化對話,見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力量,更昭示著:當各民族緊密團結,如同石榴籽般緊緊相依,定能共同繪就人類文明百花園中最為絢麗的中國畫卷。
(文:律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