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來回穿梭的大型機械隆隆作響,演奏著春耕的樂章。“墑情正好,今天爭取把這800畝玉米種完!”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範、扎賚特旗杏花國峰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丁國峰蹲在剛翻新的田壟旁,捧起一把黑土放在掌心仔細捻了捻,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26年春秋流轉,這位皮膚黝黑的莊稼漢,從一名普通的農民成長為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的自治區勞動模範。他眷戀著這片黑土地,心繫故鄉的父老鄉親,他將種植業、養殖業和飼料加工業有機融合,構建起獨具特色的“三産融合”經營體系,為鄉親們鋪就了共同致富的道路。陽光下,丁國峰粗糙的手掌與黑土輕輕摩擦,發出沙沙聲響,仿佛在訴説著他紮根黑土地、追逐夢想的故事。
1998年,中專畢業的丁國峰帶著兩箱沉甸甸的農技書回到家鄉。然而,迎接他的卻是鄉親們“讀書人種地大材小用”的議論聲。丁國峰沒有理會異樣的聲音,只是默默地扎進玉米地。白天,他堅守在田間,仔細觀察玉米生長的每一個環節;夜晚,他認真研讀農業書籍,做好農情筆記。那些年,他在田埂間不斷摸索,總結出了玉米種植的“黃金法則”。如今,這些經驗已化作合作社的“種植寶典”。“我的這種種植方法,能讓玉米出苗率從82%提升至96%,畝均化肥用量減少15%的同時,玉米單産從480公斤穩步提升至820公斤。”丁國峰自豪地説。
丁國峰的1700畝耕地,成為他探索全新種植模式的試驗場。他構建的“532”種植結構,如同一組精密咬合的齒輪,運轉高效。500畝水稻、800畝玉米與400畝大豆,形成“黃金三角”套種模式,讓土地實現了“雙倍收成”。“以前覺得老輩傳下來的種地方法不能輕易改變,現在才知道,科學種田才是硬道理。”村民馬春山感慨地説。2024年,他跟著丁國峰開展科學種植,500畝地比往年多賺了2萬元。
2011年,當黑土地上的稻浪還在微風中翻滾時,丁國峰又將目光投向了育肥牛養殖産業。面對全新領域,這位已有所成就的新農人,依舊保持著那股不服輸的“倔脾氣”。他像當年鑽研種植技術一樣,在筆電上記錄著每頭牛的進食量、活動規律和生長數據。經過反覆試驗,成功總結出“三階段精準飼喂法”,讓每頭牛日均增重1.8公斤,還能提前4個月出欄。村民趙國興奮地説:“運用丁國峰的養殖方法,不僅節約了成本,牛也長得更壯實,賣的價錢也更高了。”
推開闔作社飼料加工車間的大門,粉碎機的轟鳴聲夾雜著草木的清香撲面而來。在翻飛的碎屑中,原本被廢棄的秸稈經過粉碎、發酵等多道工序,搖身一變,化作牲畜喜愛的“營養麵包”。為解決飼料難題,丁國峰建起了日産10噸的秸稈糖化生産線,每年可處理3000噸秸稈,讓周圍8個村屯的廢棄秸稈變成了“香餑餑”。車間外,運送秸稈的三輪車排起了長龍,正在卸車的村民霍洪權擦了擦汗説:“以前每到春耕,大夥兒都為處理秸稈發愁。現在好了,這些秸稈成了搶手貨,一年賣秸稈還能收入不少錢呢。”
在鄉親們眼中,丁國峰不僅是帶領大家致富的帶頭人,更是貼心暖心的“當家人”。2013年,他建立了“合作社+農戶”聯營機制,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指導等方式,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28人次,毫無保留地向鄉親們傳授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此外,合作社還提供長期就業崗位32個,季節性用工年均達1200人次,讓更多鄉親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未來,我要繼續發揮帶頭作用,帶領村民把産業發展得更好,讓黑土地變成永遠挖不完的‘富礦’。”在丁國峰的帶領下,合作社蒸蒸日上,社員戶均年分紅2.8萬元,帶動周邊農戶戶均增收1.2萬元。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是黑土地給予實幹者最豐厚的回報。正如丁國峰常説的那句話:“土地最懂實誠人。”如今,這位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範,正帶著更多的鄉親,在黑土地上播種新的希望。
(文:刁博禹、王甜田,海報:翟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