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港航管理局关于对文昌清澜港三沙补给及交通...
4月1日下午,“民歌一條街”國潮歌圩·民歌新勢力活動在邕州古城·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舉行。圖為“梢麗組合”現場演繹動聽的山歌。記者 葉子榕 攝
春天的綠城,木棉似火,邕江如練。3月31日,隨著“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啟幕,南寧市“民歌一條街”在邕州古城·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開啟。這場以“與民歡歌、全城同樂”為主題的文化盛宴,不僅讓“民歌”從舞臺走向街頭,更以創新形式架起文化惠民、與民同樂的橋梁,成為傳統與現代交融、文旅商融合發展的生動注腳。
歌圩潮涌 從巴士到街頭的全民狂歡
清晨的民族大道上,一輛輛繪著壯錦紋樣的南寧民歌巴士穿梭而過。車廂內,悠揚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在迴響,壯族歌手們引吭高歌,引得乘客紛紛舉起手機錄下這“流動的舞臺”。市民葉素娟讚嘆:“在公交車上聽民歌,就像漫步在青山綠水間,這樣的氛圍很好。”
今年的南寧民歌巴士創新演繹、精彩不斷。3條定制線路串聯青秀山、南寧萬象城、民歌湖等城市地標,28趟班次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民歌手與市民一路歡歌。“四季村歌”全國村歌賽的歌手與廣西的歌手在巴士上與大家互動,同唱一曲曲經典民歌;壯錦文化傳承人、邕劇文化傳承人、天琴文化推廣者等一批批具有鮮活南寧城市文化印記的展演嘉賓,在巴士上與民眾同樂,共同守護非遺精髓。而AI技術的加持,讓南寧民歌巴士更具科技感。
自發報名的市民、青少年團隊在南寧民歌巴士中,用不同的方式展現民歌新唱。“我們廣西是好客的,希望全國各地的朋友都來參加我們的‘三月三’!”市民李悅林即興唱起了《歡迎你到廣西來》。 (下轉2版) (上接1版)當南寧民歌巴士停靠在主會場“三街兩巷”,沸騰的人潮已漫過青石板路。舞臺上,西藏歌手澤仁達瓦以《雪域青年》掀起聲浪,內蒙古歌手青格樂圖彈唱《酒歌》引來陣陣喝彩,新疆歌手肉先古麗·依米爾艾木孜唱起《打起手鼓唱起歌》領著觀眾打節拍……
文化傳承 傳統民歌的創新表達
廣西素有“歌海”美譽,是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一首首民歌跨越山海,將各族人民的心與情緊密相連。“三月三”期間,南寧市“民歌一條街”吸引各地遊客相聚南寧聽民歌、看演出、賞美景,沉浸式領略綠城南寧的傳統底蘊、民俗風情與城市魅力。
山歌遇上虛擬偶像,傳統民歌邂逅現代編曲。4月1日下午,“三街兩巷”上演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南寧市“民歌一條街”國潮歌圩·民歌新勢力活動舉行,將傳統民歌與現代潮流元素深度融合,市民遊客跟隨廣西民歌組合“梢麗組合”學唱山歌,沉浸式感受民歌的獨特魅力。
活動現場,“梢麗組合”演繹了《山歌好比春江水》《迎客歌唱響絲路廣》等民歌。在改編版《山歌好比春江水》中,她們融入現代編曲的手法,重新演繹經典民歌,現場觀眾不由自主地隨著節奏搖擺,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梢麗組合”成員、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系教師劉海嘉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新編曲、新演繹,讓傳統民歌煥發新活力,向更多市民遊客展現民歌的魅力。”
為了讓市民遊客更加深入地體驗民歌文化,“梢麗組合”還展開現場教學,數十名市民遊客踴躍登臺,在專業指導下一句一句學唱山歌。悠揚的歌聲此起彼伏,用歌聲傳承民族的根與魂,彰顯與時俱進的民族音樂的強大生命力。
浙江遊客陳女士舉起手機記錄精彩瞬間,並跟著旋律輕聲哼唱。“我不僅學會了演唱好聽的民歌,還深入了解了民歌背後的文化故事。回家後我會和家人朋友分享,讓他們也感受民歌的魅力。”她説。
嗶哩嗶哩虛擬主播也在現場與表演嘉賓、市民遊客積極互動,同唱民歌,悠揚的旋律與虛擬主播的生動表演碰撞出藝術的火花,創新的互動形式吸引不少人駐足觀看,借助多元創新的形式,讓傳統文化在時代的浪潮中蓬勃生長。
以歌會友、以歌傳情,民歌不僅是一種音樂形式,更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記憶。在充滿活力的綠城南寧,一首首民族之歌、團結之歌、幸福之歌串聯起團結奮進的磅薄力量,奏響人民幸福生活的時代強音,讓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城韻新聲 文旅消費的新模式
夜幕降臨,南寧萬象城戶外下沉廣場變身民族文化大舞臺。蒙古族長調民歌與電子音樂混搭,壯族嘹歌與RAP交織,一場“天籟之音·萬象更新”星空音樂會通過沉浸式展演與互動體驗,讓傳統民歌在現代都市煥發新的生機。活動策劃人表示:“我們引入沉浸式舞臺技術,讓觀眾仿佛置身民歌元宇宙。”
頗具創意的壯族天琴快閃《廣西娃,歡迎你》,演奏者從觀眾席中翩然起身,琴弦撥動間流淌出八桂大地的熱情。12歲的街舞少年符雋熙將民族元素融入街舞《敬酒歌》,騰躍間既有街舞的張揚,又有非遺的韻味。“我想讓世界看到中國街舞的‘根’!”這名曾登上國際賽場的“南寧小孩哥”説。與他同臺的還有南寧市解放路小學的邕劇小演員,水袖輕揚間,古老劇種與Z世代完成對話。來自新疆、西藏、寧夏、內蒙古等地的民歌手組成“民歌天團”,為觀眾帶來別樣創意的《茉莉花》,引得台下觀眾情不自禁地跟著一起打起節拍。來自寧夏的花兒代表性傳承人張娜感嘆:“這樣的創新讓民歌不再是博物館裏的展品,而是流動的文化符號。”“過去總覺得民歌是‘老一輩的玩意兒’,今天才發現能這麼潮!”大學生馮洋舉著“我在南寧唱民歌”的打卡牌拍攝視頻,在社交媒體收穫上千點讚。
從南寧民歌巴士到虛擬主播,從非遺年輕化到街舞戲曲化,南寧以年輕語態重構文化敘事。同時,通過“一首歌帶火一座城”的模式,南寧將民族文化轉化為發展動能。青秀山遊客歡歌載舞,民歌湖音樂小鎮人流如織,“三街兩巷”和南寧各大夜市擠滿了品嘗本地特色美食的遊客……隨著“33消費券”的精準投放,商超百貨、住宿、餐飲三大民生領域消費活力迸發,傳統民俗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各地遊客在吃住行遊購中深度體驗南寧魅力。
這場文旅與消費的深度互動,為城市注入經濟活力,更以民族文化IP的創新表達為南寧發展蓄滿“一池春水”。精彩活動吸引了很多市民遊客前來參加,從而激發了消費活力,“相比平時,‘三月三’假期裏進店消費的客流量提升了近50%,營業額相比普通節假日也提升了15%,零售額創新高。”南寧萬象城相關負責人透露。(記者 賓藝苑 廖欣 周小燕 孟翔)
相關文章